(乡村行·看振兴)“Z世代”女创客蹚出“稻鳖共养”致富路

_哔哩哔哩_bilibili 2025-07-23 00:51:58 来源: 原创

  中新网合肥7月22日电 (张强 陈文 刘少芬)22日一早,在安徽省肥西县铭传乡白龙村农业稻鳖共养基地里,万书锡忙着观察幼苗生长情况。

铭传乡白龙村农业稻鳖共养基地。(无人机照片)陈文 摄

  万书锡是当地一名小有名气的“Z世代”女创客。1997年出生的她,大学毕业后就随着丈夫潘军杰一起扎根农村,搞起了生态老鳖养殖,经6个年头的努力,她也成了一名水产养殖专家。

  如今,万书锡和丈夫的老鳖养殖基地面积达500亩,每年可产商品鳖1万公斤,培育老鳖幼苗8万只,各类产品年销售额超150万元,蹚出了一条“稻鳖共养”的特色产业致富路。

万书锡在孵化房内给老鳖幼苗补水。 刘少芬 摄

  “甲鱼,俗称老鳖。因为它是变温水生爬行动物,喜洁怕脏,夏天经常是昼伏夜出,躲避高温,所以种植适量的水稻可以给老鳖提供避暑的庇护所,水稻也可以利用老鳖的粪便等排泄物增肥生长,是一种双生的生态闭环。稻鳖共养是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的共赢养殖模式……”谈起稻鳖共养专业技术问题,万书锡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从第一次孵化鳖苗没有经验,导致鳖苗全部死亡,到现在能熟练掌握鳖苗培育技术,从没有做好数量管控导致成品鳖生长出现问题到请教农业专家解决问题,从“门外汉”到总结出养殖经验的“行家里手”,万书锡和丈夫创业成功的每一步都是努力和汗水的结晶。

  “我们创业以来,得到了县里、乡里、村里的很多关心和支持,有来自县里农业和科技部门的政策扶持,有来自乡里和村里的各种实际问题解决,协调土地租金、水电安装维护等。我们也在想办法回报社会,目前已经组织周边大约20个村民在基地内务工就业,人均每年有超过万元的综合收入。”万书锡介绍。

万书锡在基地内观察老鳖幼苗的生长情况。 刘少芬 摄

  万书锡的稻鳖共养模式见到效益之后,周边很多村民纷纷前来“取经”,也想要搞稻鳖共养。

  万书锡对有养殖意愿和能力的村民来者不拒,免费提供养殖技术,低价出售鳖苗,还及时为他们解决突发问题。在她的带动下,周边已经有数十个农户养起了生态甲鱼。

  “这种能够带领村民增收的好产业、好路子也是我们村里大力支持的。下一步,我们将以养殖基地为基础,争取建立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拓展生态养殖的产业链,让白龙村生态老鳖养殖这个品牌更响亮。”白龙村党支部书记潘峰说。

  “2025年是我们基地成品鳖收获的集中爆发期,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稻鳖共养的品质与价值得到更多认可。”面对未来,万书锡眼中满是憧憬和信心。(完)

jinri,youwangyouzaiwangshangfabuleyizuliaotianjilujietu,chengzheshiguangxiliuzhoushiliunanqugongyehexinxihuajujuchangliangmouyuyimingnvzidebuyaliaotian。jietuxianshishuangfangliaotianzhongyoubushaobuyaneironghetupian。31ri,liunanqugongyehexinxihuajugongzuorenyuangaosujizhe,xiangguanbumenyijingjieru,juchangliangmoujintianmeiyoushangban,jutiqingkuangbingbuqingchu。liunanqujiweibiaoshizhengzaitiaozhaheshizhong。近(jin)日(ri),(,)有(you)网(wang)友(you)在(zai)网(wang)上(shang)发(fa)布(bu)了(le)一(yi)组(zu)聊(liao)天(tian)记(ji)录(lu)截(jie)图(tu),(,)称(cheng)这(zhe)是(shi)广(guang)西(xi)柳(liu)州(zhou)市(shi)柳(liu)南(nan)区(qu)工(gong)业(ye)和(he)信(xin)息(xi)化(hua)局(ju)局(ju)长(chang)梁(liang)某(mou)与(yu)一(yi)名(ming)女(nv)子(zi)的(de)不(bu)雅(ya)聊(liao)天(tian)。(。)截(jie)图(tu)显(xian)示(shi)双(shuang)方(fang)聊(liao)天(tian)中(zhong)有(you)不(bu)少(shao)不(bu)雅(ya)内(nei)容(rong)和(he)图(tu)片(pian)。(。)3(3)1(1)日(ri),(,)柳(liu)南(nan)区(qu)工(gong)业(ye)和(he)信(xin)息(xi)化(hua)局(ju)工(gong)作(zuo)人(ren)员(yuan)告(gao)诉(su)记(ji)者(zhe),(,)相(xiang)关(guan)部(bu)门(men)已(yi)经(jing)介(jie)入(ru),(,)局(ju)长(chang)梁(liang)某(mou)今(jin)天(tian)没(mei)有(you)上(shang)班(ban),(,)具(ju)体(ti)情(qing)况(kuang)并(bing)不(bu)清(qing)楚(chu)。(。)柳(liu)南(nan)区(qu)纪(ji)委(wei)表(biao)示(shi)正(zheng)在(zai)调(tiao)查(zha)核(he)实(shi)中(zhong)。(。)

H5|《临界点》第五期:逐冰而上,给冰川体检

  从研发投入总量看,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R&D)投入规模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1951亿元,占全部研发经费的比重为6.32%,相较十年前的4.8%,已是一个很大的提升,但仍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15%~25%的平均水平。王贻芳认为,中国基础研究的问题,一方面与总体的投入比例不足有关,更关键的症结在于,6.32%的经费也没有得到相对合理的分配,造成经费的使用效益不高。

推荐内容

精彩推荐

产品推荐

汽车只有前气囊和侧气囊,没有侧气帘,对于碰撞安全影响大不大?
¥
368.00
4.6分
特殊爱好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有多棒
¥
358.00
4.9分
男子花 1700 买下价值 70 多万奶粉
¥
3588.00
4.6分
王一博看秀内场照
¥
5280.00起
4.5分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将于本月发射
¥
3399.00
4.7分
中印通过拒绝续签签证驱逐对方记者?外交部回应
¥
578.00起
4.8分

最新评论

新程序